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那天你让我想一下传销吸引人的内在逻辑。确实是啊,这次接触的传销让我特别有启发,我有点心动了。原因是啥?这几天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有几点: 1. 成功。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让你看到成功的可能,让你认识到,发财并不难。你只要喊来两个人,你只要卖出去两份产品,你就可以成功。这个人也卖两份,无限分裂。人家还给我画一个金字塔图,可形象,很吸引人。卖出去三十多份就生成主任,有小主任、大主任。有个出局制,升到经理时当下面两个都到你这个级别时,你就可以出局。小山为啥一开始向我要那么多钱,他是先用自己的钱排一个金字塔。真找到人,就直接从下面排起,直接作为分裂出去的复数,几何递增。一份产品2800元,是化妆品,哈天狮公司的。你只用卖出去两份产品,卖出去两份,就5600元,也不是很难。 最能吸引人的是讲课老师讲的成功的具体例子。讲三个例子:一个老人一个乞丐,一个农民。具体细节忘了,但最后都发财了。当时听完,觉得很激动,很有道理,根不得自己也赶紧做。 2. 实现价值。挣钱不只是挣钱,是实现人生价值。这口号也很吸引人好像是得到了净化。弄得可正规,和安利的各个级别一样,主管什么的, 3. 家的感觉。大家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干事业,非常有荣誉感共同受难,共同享福。这很吸引人,大家没有矛盾,没有利益之争,因为利益是共同的。一好都好,不是说,一个面包,你吃了,我就没有了。 4. 平等。大家一起受苦,一起做事,没有等级,并且,越是上线,越是服务下线的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人家是领导,还这么好,会不自觉地让人信服。 我琢磨着,他们强调的“受苦”也很重要。平时在家,不会受这苦,现在通过受苦获得成功,很激发斗志。 当时听着觉得很有道理,特别是在那种氛围里。等冷静下来,再想,觉得核心不对。不管咋样,强迫人不对,另外,也不是靠劳动致富。啥化妆品都贵,谁用?还是空对空,不是骗人是啥?
我在网上查,确实有个天狮生物有限公司,以卖化妆品和保健品为主要业务,在公司的问题回答里,有一个专门的信息,“凡是外面那种2800元交钱卖天狮产品的都是假的”。其实,真假并不重要。那些年轻人都会上网,查下应该是很容易也很基本的事情。并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除了少数与世隔绝或者信息特别不发达的地区,没有听说过传销的普通百姓应该是极少数的。 文哥的总结很值得分析,他所说的四点哈恰是普通民众,尤其是一个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匮的。它们似乎让农民意到了一个一直不可触摸的空间:成功、富裕、高雅、平等、可以拥有除了存活之外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成功、富裕、高雅、平等、可以拥有除了存活之外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感觉突然,更加理解了那些东百往事之类的土味视频火起来的原因了(虽然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