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Profile

读书狐

SouthFox@library.southfox.me

Joined 3 years, 6 months ago

今年争取多点书吧。

This link opens in a pop-up window

2025 Reading Goal

50% complete! 读书狐 has read 18 of 36 books.

Judith Rich Harris: 基因或教养 (Chinese language, 2025, 上海译文出版) No rating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差异那么大?

塑造人性格的,到底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

《教养的迷思》作者朱迪斯•哈里斯重新检视学界过往的研究,

观察双胞胎、自闭儿,以及猩猩和蚂蚁等生物,

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用三种心理机制鞭辟入里地解开了人格差异之谜

关系系统(婴儿的第一项工作——收集周围出现的人的个人信息)

社会化系统(婴儿的第二项工作——学会如何以被社会接受的方式行动)

地位系统(孩子的第三项工作——在群体中成功竞争)

巴甫洛夫假设——大多数美国心理学家也从未质疑过——任何任意刺激都可与任一先天反射相关加西亚证明了巴甫洛夫的假设是错误的。 加西亚证明了巴普罗洛夫的假设是错误的。实验发现,即使X射线诱发的不适在老鼠饮水数小时后发生,老鼠也能很快学会将特定的味道(糖精冲的水)与X射线照射诱发的恶心联系起来。尽管实际上水不是造成老鼠恶心的原因,但这种关联的结果就是老鼠对糖水产生了厌恶。老鼠还可以学会某种灯光亮起就是预示着即将受到痛苦的电击。但是,如果是在饮用糖水后受到电击,它们并不会学着拒绝糖水;如果是在喝水后胃不舒服,它们也不会把水和灯光联系在一起,择而避之。

基因或教养: 解开孩子的人格差异之谜 by  (Page 11 - 12)

有些事更容易容易联系在一起,例如吃了某种食物喷射之后会直接拉黑这种食物、一些不好的初印象会导致拉黑某人。

Judith Rich Harris: 基因或教养 (Chinese language, 2025, 上海译文出版)

基因或教养: 解开孩子的人格差异之谜 by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差异那么大?

塑造人性格的,到底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

《教养的迷思》作者朱迪斯•哈里斯重新检视学界过往的研究,

观察双胞胎、自闭儿,以及猩猩和蚂蚁等生物,

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用三种心理机制鞭辟入里地解开了人格差异之谜

关系系统(婴儿的第一项工作——收集周围出现的人的个人信息)

社会化系统(婴儿的第二项工作——学会如何以被社会接受的方式行动)

地位系统(孩子的第三项工作——在群体中成功竞争)

Judith Rich Harris: 基因或教养 (Chinese language, 2025, 上海译文出版)

基因或教养: 解开孩子的人格差异之谜 by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差异那么大?

塑造人性格的,到底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

《教养的迷思》作者朱迪斯•哈里斯重新检视学界过往的研究,

观察双胞胎、自闭儿,以及猩猩和蚂蚁等生物,

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用三种心理机制鞭辟入里地解开了人格差异之谜

关系系统(婴儿的第一项工作——收集周围出现的人的个人信息)

社会化系统(婴儿的第二项工作——学会如何以被社会接受的方式行动)

地位系统(孩子的第三项工作——在群体中成功竞争)

保罗·赖特尔, 查德·韦尔蒙: 永恒的危机 (Chinese language, 2025, 浙江大学出版社) No rating

人文学与现代职业无关吗?

人文学于现代社会无益吗?

人文学面临反反复复的质疑,似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并不新鲜,与人文学本身一样古老。今天的人文学者正在经受的压力,与十九世纪的德国人文学者所面临的压力,惊人地相似。

本书通过批判性的历史视角,带领学者以及所有关心人文学的人,超越一般的担忧、斥责和劝告,对人文学的命运展开更为清晰、有效的思考。

保罗·赖特尔, 查德·韦尔蒙: 永恒的危机 (Chinese language, 2025, 浙江大学出版社)

永恒的危机: 祛魅时代的人文学 by ,

人文学与现代职业无关吗?

人文学于现代社会无益吗?

人文学面临反反复复的质疑,似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并不新鲜,与人文学本身一样古老。今天的人文学者正在经受的压力,与十九世纪的德国人文学者所面临的压力,惊人地相似。

本书通过批判性的历史视角,带领学者以及所有关心人文学的人,超越一般的担忧、斥责和劝告,对人文学的命运展开更为清晰、有效的思考。

范妮·弗拉格: 油炸绿番茄 (Chinese language, 2024,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油炸绿番茄 by 

➣一间守护正义的咖啡馆,一份超越时间的女性情谊!

➣《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哈珀·李盛赞!

➣《油炸绿番茄》同名改编电影豆瓣8.8分,两位奥斯卡影后凯西·贝茨+杰西卡·坦迪主演

➣畅销北美近40年,让人念念不忘的治愈之书!

人到中年的伊夫琳忍受着婚姻的疲倦和生活的无趣。

偶然间,陪同丈夫去养老院看望婆婆时,伊夫琳认识了妮妮,一个孤单的絮 叨的86岁老太太。

陷入暴食怪圈的伊夫琳一边和妮妮分享零食甜点,一边听妮妮支离破碎地讲起50多年前一个名叫汽笛镇的小镇故事……

当顽劣活泼的“假小子”艾姬遇上淑女露丝,她便知道自己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目睹露丝婚后遭遇家暴,艾姬和朋友们奋力救出露丝,又把露丝的儿子视若己出。她和露丝一同开了一家咖啡馆,招牌菜是油炸绿番茄。

汽笛镇的人形形色色,叽叽喳喳的主妇们、梳着油头的男士们、身为佣仆的黑人、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全都汇聚到这小小的咖啡馆。一幅美国南方乡村的风土日常画卷徐徐展开……

《油炸绿番茄》全书采用双线叙事:现代的伊夫琳和老太太妮妮——三十年代的艾姬和露丝,交叉书写。

叙事杂而不乱,且故意采用扰乱时间线的写法,但在前后章节利用妮妮的回忆、作者第三人称的书写、汽笛镇邮局太太的“小镇新闻简报”三种形式,相互补充,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德安博: 游心之路 (2019,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游心之路: 《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by ,

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判性、身心治疗、幽默的哲学意义,以及庄子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从个人层面看,如何理解真诚,如何扮演社会角色,如何寻求真我,庄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主流的游心之路。从社会层面看,在新媒体时代重读庄子,也有助我们辨明真相、寻求理性。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德安博: 游心之路 (2019,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No rating

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判性、身心治疗、幽默的哲学意义,以及庄子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从个人层面看,如何理解真诚,如何扮演社会角色,如何寻求真我,庄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主流的游心之路。从社会层面看,在新媒体时代重读庄子,也有助我们辨明真相、寻求理性。

我们想展示的是,“真实假装者”会意识到他的“真”是缺少个性的。他既不是通过生活在具体社会角色中(“彻底全然的真”)构建出来的,也不体现在对某些基本品质(“对自己真实”)的肯定或对原初自我(“本真”)的创造之中。

游心之路: 《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by , (Page 64)

天哪,这简直是就是我!

对这个新自由主义世界不感冒可能是觉得「活出自己」口号没什么吸引力,因为「真实」的自己就是很寡淡啊。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德安博: 游心之路 (2019,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游心之路: 《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by ,

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判性、身心治疗、幽默的哲学意义,以及庄子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从个人层面看,如何理解真诚,如何扮演社会角色,如何寻求真我,庄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主流的游心之路。从社会层面看,在新媒体时代重读庄子,也有助我们辨明真相、寻求理性。

里克·鲁宾: 创意行为

创意行为: 存在即答案 by 

他不会任何乐器,也不懂得使用调音台,

却能赢得九座葛莱美奖,被欧美音乐界的巨星视为“传奇”!

他就是 里克·鲁宾(Rick Rubin)

-

多年来,里克·鲁宾一直在深入思考:创造力究竟缘何而来,又如何消散?他发现,成为艺术家,关键并非是一个人的具体产出,而在于个体与世界的连接。每个人的生活中,创造力都有一席之地,每个人都可以将之发扬。他坚信,没有什么比充分发挥创造力更重要的人生责任了。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鲁宾表示本意是想写一部帮助人们创作出伟大艺术品的指南,写完之后则发现,这其实是一部讲述“为人之道”的哲学之书——最伟大的艺术品永远只能诞生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之中。因此在本书中,鲁宾通过78篇哲学思考,分享了在他眼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智慧,也为帮助人们突破创造力瓶颈提供了有用的思考框架。

可以说,无论是文案写作、艺术设计还是广告策划或音乐创作,这些“瞬间迸发的灵感”,对于当前从事任何创意行业的读者来说,都是相当有价值的信息。

人生哲思录 (Chinese language, 2025, 云南人民出版社) No rating

如果你只想读我的一本书,就读这本吧。

——周国平

新增2025全新自序,百万册纪念典藏版!

《人生哲思录》是周国平的代表作,集大成的金句语录书。一本随时放在案头、手边的人生辞典。

从周国平的所有作品里,精心选出最能代其思想且表达精妙的文字,按照四大主题「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逐一展开。目录设置关键词,方便你快速检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文段落彼此独立,可单独摘录。

只是想来看看作者对于主流意见「endoxa」的见解,有些确实说得还行但快要被其中的异性恋本位和大男子味道给创飞了……

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修订第10 版) (Chinese language, 2024, 东方出版社) No rating

本书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后,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这些是普遍的知识背景,提供了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接着,西方哲学家之中对人生做过亲切考察的不在少数,作者以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与当代的“存在主义”为代表,并且以“存在主义的发展”为其压轴,由此显示现代人困于荒谬情境,仍可力图超越。

后半部,首先综述“中国哲学的起源”“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揭示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哲学,也有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也有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只要心平气和,不存任何偏见,将会发现所有文化都有其安身立命的秘方。

谈到人生,就不可忽略“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这三个题材。最后的结论是“文化的视野”“拓展生命”,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希望有助于拓展读者的眼界与心胸,不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议题上采取合理的原则与立场。

可以说是「课摊」文学了,读得轻松也安心。

贝塔妮·休斯: 毒堇之杯 (Chinese language, 2023, 九州出版社) No rating

探寻被偶像化之前的苏格拉底

以这位伟大思想家充满爱与热情的一生

讲述雅典娜之城的权力、财富、战争与衰亡的史诗

◎内容简介

公元前399年5月的一天,日头轻快地升上彭特利山,500名雅典公民匆匆穿过泥砖房、公共澡堂和雅典娜胜利神庙,直奔宗教法庭。他们将要审判一位特立独行的老人——苏格拉底。他被控“不敬神”和“腐化青年”,很可能被判处死刑。因此,他必须站在陪审团面前,为自己的生命辩护。

苏格拉底的一生动荡不安。他从卑微的石匠之子成长为一名战士和一位哲学家。他没有在恢弘壮丽的学园、宫廷里思考,却在鞋匠店里演讲。他喜欢在雅典街头赤脚漫步,随机向人提问,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他担心追求富足会招致盲目的享乐主义,而“民主”则会沦为争斗的托辞。他关心生命和真理,关心美德是什么。

然而,这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却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字,他本人始终是一个谜团。为了还原他的一生,贝塔妮·休斯走遍希腊的考古现场,带我们来到古代雅典人的家庭、街道、会场、酒宴,结识政客、将军、商人、工匠,参观热闹非凡的市政广场,走进举办大赛的竞技场,参与雅典神圣的宗教节日,重构苏格拉底生活过的世界。

最后,苏格拉底迎来的是一杯毒酒,等待雅典引以为傲之文明的却是战争、内讧和衰败,是古典精神的堕落。苏格拉底问道:我去死,你们去生,哪个更好?何为正当的生活?如果我们不幸福,城墙、战舰和恢弘的雕像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文明的大哉问。

◎作品看点

★打破单维度、抽象化的刻板印象,寻找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苏格拉底

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只鳞片爪,他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只是一个偶像、一些耳熟能详的只言片语,或者是勇敢地反对不公正社会的象征符号。然而,真实的苏格拉底是石匠与接产妇的儿子,出生于雅典城外的边缘地区,面貌丑陋、大腹便便,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旧长袍。他曾披甲执盾,作为一名战士奔赴战场,也曾与漂亮的男孩亚西比得成为情人。他明白自身的脆弱和愚蠢,智慧、正义却也不乏自我陶醉、滑稽和喜剧性。他像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生活并热爱着世界,只是他从不放弃思考与追问,永远寻求着真理、美德与良好的生活。

★一部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开始到结束、雅典民主从建立到衰败的恢弘史诗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历史上最悲壮的战争,也是西方文明的转折点。苏格拉底就生活在这场希腊世界最大的内战期间,目睹了雅典民主的兴盛与衰落,观察着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希波战争的胜利鼓舞了雅典人,让自由与民主成为雅典人民的骄傲,但随后发生的德里昂之战、米洛斯屠杀、西西里远征、阿吉纽西战役以及三十僭主政变等事件,却让雅典民主一步一步走向残暴与疯狂。本书对雅典历史上转折性事件的梳理,让苏格拉底的一生与雅典民主的堕落成为相互交织的两条主线,在精彩的历史叙事中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民主的脆弱、自由的珍贵和智慧的力量。

★以大量考古新材料,还原苏格拉底的生活世界

哲学史通常强调苏格拉底赞扬灵魂而贬抑肉身,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将物质身体与哲学思考分开,反而热情地体验着现实生活。为了更贴近苏格拉底,作者追随他的脚步穿越希腊大陆,观察苏格拉底本人可能见过的自然风景和城市景观,感受他可能体验过的声音和气味,寻找他可能在雅典使用过或见过的物品(考古发掘出的硬币、建筑遗迹、莎草纸、工具、香料等)。通过结合实地考察、考古发现和文献等各类材料,本书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大量场景化描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苏格拉底所处的物质景观,并由此想象他的生活。 …

蛮喜欢这种能大概讲述相关概念和在描绘地点穿插介绍现代样子的做法,就像导游手册一样。不过到最后,感叹的还是——你们古希腊人玩得可真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