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Content warning 负能量,打工相关
与我的强烈好奇相反,梁平不愿过多地谈论他在富士康的生活,他觉得那段生活枯燥无味,无话可说,他也特别鄙视那些跳楼自杀的人。梁平对我在意“网”的相争并不在意,他不愿意过多分析自己的心理感受,他感觉更清晰的是他在操作中的枯燥和无聊。
是的!如果你要问我,我也回答是,没什么心理感受,电子厂的工作,无聊到只能在乎无聊本身。
一个电子厂,来的一多半都是天南海北的人,其中大多还是黝黑肤色以及脸面上跟汉人有些微差异的少数名族,来厂的目的当然是搞钱!而书中的一千两千块,十年过去了,已经变成了四五千…… 大家带着行李,拖着一长串队伍,带着几分审缜望向招工窗口,递交身份证和填好的协议,一些甚至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清!
就连我平日浸在白日梦的人,也在这看不见意义的工作中摇摇欲坠,唯一快乐的点就是午休吃饭时能追追喜欢 UP 主更新的游戏实况吧。《摩登时代》本想借景看看的,但也实在看不下去。 资本家也是恶毒的,连间期的十分钟休息时间都要取缔……不能停,连上洗手间都要拿牌登记,窒息!
但是依旧还是能找出一些闪光点的,放假时……一些妇女向线长请假,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加上有点害羞,导致说话都不利索了,这场景确实让人想笑。
还有倒夜班时,我这个夜行性狐狸也久违见到了早上的景色,这工业区村子五六点的模样,冷冷清清,离厂门远点就没多少人了。 我就这样随着性子走,考察时间赋予这一条街的颜色,发黄的海报啦、宣传栏上的小广告以及一些普法宣传啦(那段时间肯定出了打架械斗的事,因为都是新帖的打架要判多少刑的海报)、哪家店已经关门许久啦……
最后交完辞职申请的那最后几夜,我心情好的和同流水线上的一个小哥攀谈了起来,他似乎是为弟大学筹钱出来的?(但好像又不是),最后我们甚至聊起了文学! 我谈论到《百年孤独》的魔幻,他谈论了什么书我倒是忘了,咳,我还真是自私啊……不过他确实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伐木工,他们的影子确实有点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