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Profile

读书狐

SouthFox@library.southfox.me

Joined 3 years, 3 months ago

今年争取多点书吧。

This link opens in a pop-up window

2025 Reading Goal

44% complete! 读书狐 has read 16 of 36 books.

Henry David Thoreau: 瓦尔登湖 (Chinese language, 2013, 天津人民出版社)

★12822字导读,1083条注解。帮你真正读懂梭罗这本"文学、哲学、博物学的永恒经典"。

★《小王子》《追风筝的人》《与神对话》译者李继宏译作。

★与《圣经》一同被美国国会评为"塑造人类文明25部作品"之一。

★影响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圣雄甘地、海明威一生,从而改写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海子离开人世的时候带的四本书中的一本。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这本书清新、健康、引人向上,语言生动,意境深邃,闪现智慧的光辉,它会让你感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Content warning

Hermann Hesse: 荒原狼 (Chinese language, 2017, 万卷出版公司)

荒原狼 by 

★ 《荒原狼》——德国浪漫派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名作,是一本探索生命存在意义的人性之书。超越时代的温柔与疯狂、美好与残酷,具有灯塔式的独特魅力,指引我们越过精神荒原。

★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爱黑塞——《荒原狼》曾轰动欧美,20世纪60年代,黑塞取代海明威美国文坛霸主的地位,成为美国大众文学的崇拜偶像,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狼潮”。黑塞的作品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译本有七百余种,是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德语作家。读黑塞,就像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 在被割裂又荒废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勇气面对自己和社会的良知?当我们站在魔幻剧场高高的魔镜前,是否会看到那只在孤寂中流浪、在黑暗中嚎叫的荒原狼?

主人公哈里·哈勒尔是一个喜爱文学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他正直、善良、才华横溢,同时又孤僻、清高、难以融入世俗世界,生活破碎而可悲。他认为自己的心中,有一条孤独、胆怯、残暴的荒原狼。身体里并存的两个灵魂——人性与狼性,构成了他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多重的性格,让他陷入现实的生活的极度痛苦中不能自拔。面对生命的绝境,历经种种折磨,他对心灵进行着内在的探索,追寻着存在的意义,走上一条真正的、精神上的修身之路。

reviewed 出梁庄记 by 梁鸿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看其他书评,说“城里人凝视”或是地域黑毁了这本书。 不过,这就像汤水里的头发,如果是正常的汤食,那确实坏人胃口。不过鉴于这本书更像是汤药,所以,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出梁庄记 by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Content warning 负能量

quoted 出梁庄记 by 梁鸿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Content warning 负能量,打工相关

Carl Gustav Jung: 红书 (Chinese language, 2016, 机械工业出版社) No rating

1.国内首次授权出版,市面上仅有的一字未删的原版作品。

2.资深荣格学者呕心沥血13年考证解读,撰写近20万字导读及全书注解,帮助读者精确理解荣格思想。

3.领略荣格瑰丽奇绝的想象,驾驭文字在神话世界和梦境中遨游。

4.欣赏荣格天赋异禀的艺术才华,近距离观摩荣格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和书法。

5.援请专业荣格学者精心翻译中文,呈现能够让人读得懂的荣格。

6.装帧制作精良,全彩四色精装,双封套,四版随机封面,另附赠四张精致明信片,奉献极致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看起来《圣经》相关的知识是少不了的啊……

commented on 出梁庄记 by 梁鸿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校油泵,校油泵,只稍轻轻用油泥抹几下,换几个零件,就能收司机几百块钱钱,背着良心的“暴利”行业……

里面一个“扯秧子”的描述倒是挺触动人的,一个人、一个人的亲戚、一个人的亲戚的亲戚来了,就这样混出了个群系,围绕着校油泵一个行业发展起来。

他们以“亲族”“老乡”来界定其远近,他们同仇敌忾,打击外来者,保护自己的地盘,并去争夺新的地盘。 “扯秧子”这个形象,确实让我功能理解了相关文学中的描述,为什么弄得像黑社会一样了……

后面的相亲环节的描述,就是令人感到窒息且无力了,交谈、婆子妈、媒人……

就跟买菜一样,也挑挑拣拣,但是决定快得很。

quoted 出梁庄记 by 梁鸿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对于中国当代的百姓来说,“活生生的现实”是什么?“盛世”和普通的农民、普通的民众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当代叙述中,我们听得最多的也是“盛世”“大国崛起”之类的词,看到的多是锣鼓喧天的升平歌舞,并且,就经济发展而言,这也并非言过其实。但是,如孔飞力所言,这一经济发展及由此滋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对民众社会意识的影响却未经探讨。经济的发,贸易的繁荣、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并不意味着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可以致富时,即使致富,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更幸福、更安全,也不意味他的生存空间更大,反而可能面着环境更为恶当、生存压力更大和安会感丧失的境况。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低下更是折射出社会结构不稳定和精神意识的不健全。

出梁庄记 by  (Page 99)

十年过去了,太阳依旧是那个太阳,新鲜事也依旧没有出现……

十年前的书,放到现在还能否出版?我还得庆幸我有自己的站点能发出这些文字,放在国内大平台上,可逃不过锁隐的命运。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想象着这位老乡,拿着自己做生意挣来的四十万元,住在宾馆里,西装革履,吃着自助餐,模仿着那些所谓上流社会人的言谈举止,开各种各样的鼓动会、成功者讲座,无限向往地去计算那金字塔里的财富。而另外一些老乡在饿其心志,过最简陋的生活,以此种洁净来增大达到成功的希望。纯洁与邪恶、简单与欺骗没有隔墙,他们面前展开的是无边无际的金钱梦,不只是愚昧和无知,不只是贪婪和妄想。它承载着贫苦人的发财梦,而这个发财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梦想。 在这样一个越来越难通过努力成为人上人的社会里,传销为普通民众获得金钱、权力和尊重提供了一个很有诱惑性的通道。它可以迅速摆脱因为贫穷而带来的自卑、不安全感和身份的缺失。“发财”,借发展之名,以经济学的计算为内核,以成功学为诱因的一种现代迷信。农民用一种滑稽、失败扭曲的方式把它内在的非正义性给呈现出来。

出梁庄记 by  (Page 98)

十年过去了,太阳依旧还是那个太阳……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那天你让我想一下传销吸引人的内在逻辑。确实是啊,这次接触的传销让我特别有启发,我有点心动了。原因是啥?这几天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有几点: 1. 成功。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让你看到成功的可能,让你认识到,发财并不难。你只要喊来两个人,你只要卖出去两份产品,你就可以成功。这个人也卖两份,无限分裂。人家还给我画一个金字塔图,可形象,很吸引人。卖出去三十多份就生成主任,有小主任、大主任。有个出局制,升到经理时当下面两个都到你这个级别时,你就可以出局。小山为啥一开始向我要那么多钱,他是先用自己的钱排一个金字塔。真找到人,就直接从下面排起,直接作为分裂出去的复数,几何递增。一份产品2800元,是化妆品,哈天狮公司的。你只用卖出去两份产品,卖出去两份,就5600元,也不是很难。 最能吸引人的是讲课老师讲的成功的具体例子。讲三个例子:一个老人一个乞丐,一个农民。具体细节忘了,但最后都发财了。当时听完,觉得很激动,很有道理,根不得自己也赶紧做。 2. 实现价值。挣钱不只是挣钱,是实现人生价值。这口号也很吸引人好像是得到了净化。弄得可正规,和安利的各个级别一样,主管什么的, 3. 家的感觉。大家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干事业,非常有荣誉感共同受难,共同享福。这很吸引人,大家没有矛盾,没有利益之争,因为利益是共同的。一好都好,不是说,一个面包,你吃了,我就没有了。 4. 平等。大家一起受苦,一起做事,没有等级,并且,越是上线,越是服务下线的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人家是领导,还这么好,会不自觉地让人信服。 我琢磨着,他们强调的“受苦”也很重要。平时在家,不会受这苦,现在通过受苦获得成功,很激发斗志。 当时听着觉得很有道理,特别是在那种氛围里。等冷静下来,再想,觉得核心不对。不管咋样,强迫人不对,另外,也不是靠劳动致富。啥化妆品都贵,谁用?还是空对空,不是骗人是啥?

我在网上查,确实有个天狮生物有限公司,以卖化妆品和保健品为主要业务,在公司的问题回答里,有一个专门的信息,“凡是外面那种2800元交钱卖天狮产品的都是假的”。其实,真假并不重要。那些年轻人都会上网,查下应该是很容易也很基本的事情。并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除了少数与世隔绝或者信息特别不发达的地区,没有听说过传销的普通百姓应该是极少数的。 文哥的总结很值得分析,他所说的四点哈恰是普通民众,尤其是一个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匮的。它们似乎让农民意到了一个一直不可触摸的空间:成功、富裕、高雅、平等、可以拥有除了存活之外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出梁庄记 by  (Page 95)

成功、富裕、高雅、平等、可以拥有除了存活之外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感觉突然,更加理解了那些东百往事之类的土味视频火起来的原因了(虽然是两码事)……

梁鸿: 出梁庄记 (Chinese language, 2013, 花城出版社)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睡觉全部是地铺,在地上铺开,一个席,上面就一个被子,铺一半盖一半,有苦才有甜。吃饭,白菜没有一滴油,从来没有白菜心,全是白菜外面的大叶子。切完在大锅一煮,就行了,蒸米。人家吃得可高兴,还有七八个年轻的(后来如道其中还有三个是大学生)。有个规矩,所有的饭盛完之后,两根筷子扎在碗里,有个说法。人不齐都不准吃,人到齐之后,俩手端着,一起说:“大哥你好,姐大你好,大家都好,吃饱吃好。”

出梁庄记 by  (Page 94)

啊!传销加白菜叶,唤起了我的记忆。 似乎是七八年前看的一个案例吧,一个小年轻被骗到传销,吃着白菜叶,最后并没被洗脑,见机逃出来了。不知道是电视里普法节目,还是文字里看到的。

Drew Neil: Vim实用技巧(第2版) (中文 language, 2016, 人民邮电出版社)

Vim是一款功能丰富而强大的文本编辑器,其代码补全、编译及错误跳转等方便编程的功能特别丰富,在程序员中得到非常广泛的使用。Vim能够大大提高程序员的工作效率。对于Vim高手来说,Vim能以与思考同步的速度编辑文本。同时,学习和熟练使用Vim又有一定的难度。

本书为那些想要提升自己的程序员编写,阅读本书是熟练掌握高超的Vim技巧的必由之路。全书共21章,包括123个技巧。每一章都是关于某一相关主题的技巧集合。每一个技巧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帮助读者提升Vim的使用技能。本书示例丰富,讲解清晰,采用一种简单的标记方法,表示交互式的编辑效果,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和精通Vim。

本书适合想要学习和掌握Vim工具的读者阅读,有一定Vim使用经验的程序员,也可以参考查阅以解决特定的问题。

第三部分 更快地移动及跳转

原来如此,我完全理解了.jpg 。 vim 中的跳转,基于单词或字符串的移动…… 用查找代替移动……

好用的功能就是 vi 或者 vm 加 t 了,选择 HTML 标签简直不要太容易,熟悉了以后确实懒得动鼠标了, 可惜跟 Emacs 中的一些设置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感觉要去找一些老手的带按键记录的视频了……

Carl Gustav Jung: 红书 (Chinese language, 2016, 机械工业出版社) No rating

1.国内首次授权出版,市面上仅有的一字未删的原版作品。

2.资深荣格学者呕心沥血13年考证解读,撰写近20万字导读及全书注解,帮助读者精确理解荣格思想。

3.领略荣格瑰丽奇绝的想象,驾驭文字在神话世界和梦境中遨游。

4.欣赏荣格天赋异禀的艺术才华,近距离观摩荣格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和书法。

5.援请专业荣格学者精心翻译中文,呈现能够让人读得懂的荣格。

6.装帧制作精良,全彩四色精装,双封套,四版随机封面,另附赠四张精致明信片,奉献极致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

心理学自开创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像《红书》这样,从开始写作到出版面世,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波折。也很少有著作像《红书》一样,在未曾出版之前,就对20世纪的社会和思想史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红书》可以被视为荣格的私人日记,记录了他在1914~1930年间的“自我实验”,荣格曾为它花费16年时间精心雕琢,将它视为自己后期著作的核心与关键来源。在此之后,他却又令人费解地突然中断了继续写作,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荣格去世后几十年,荣格继承人协会才授权委托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教授进行编辑、翻译、出版。索努教授为《红书》耗费了13年的心血,才终于使得它面世出版。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之书”,为充分理解荣格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它打开了一扇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世人可以看到荣格是如何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时期修复了他的灵魂,继续研究心理学,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论是它在荣格一生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红书》的出版都堪称一个里程碑。

感觉……读不懂呢…… 以前读过一次,可惜对于前置要求实在太多了,神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西方历史相关,没这些真的看得人云里雾里啊……